三条大江源头之长江源。这里有人们难以想象的美丽和圣洁。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工农业的开发,很多河流、湖泊受到污染。今天的三条大江,是不是还是当初以纯净的乳汁哺育我们的母亲?如果大地奔腾的血液受到污染,那么她的孩子们又将会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拥有什么样的现在和未来?
没有洁净的水,就没有发展和未来。影像忠实地记录三江和她们的儿女生存状态,不说谎。多年的记忆融合在4个月的图片资料中。我们来看看人们记忆中的三条大江,历史和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吧。聚焦环保,关注三江命运,提交三江记忆,“三条大江的记忆”图片比赛在千百张记忆图片中挑选出最精彩的瞬间。
(完整比赛图片欣赏,请点击色影无忌论坛: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621633)
比赛入围图片鉴赏
我们来看看入围的图片和评委们的精彩评论。这些图片代表了三条大江怎样的一种记忆呢?
第一名
无奈的桥
作者:黄老斜
拍摄时间:2009年02月8日
拍摄地点:珠江上游肇庆段的西江
评论:
贾建兵(中国摄影家协会图片社,常务副社长):在画面里,前景是干涸的河床,已经龟裂了,背景里有雾,非常的迷茫,我们看不到桥走向何方,也看不到河水在什么位置、流向何方。这就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水到哪去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了?我们未来的道路就像这个桥一样通向什么地方?
万欣(色影无忌摄影网,编辑部主任):这幅作品实际上有很大的信息量,但画面很干净,他的信息量完全都是在画面之外。作为标题的这个偏正词组,不仅表现的是桥很无奈,也表现了画面背后的很多的含义,很多现实状况也是很无奈的。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当之无愧的获奖作品。
马进(《文明》杂志社,总编助理):我觉得这张图片的含义是非常深的,不光是看到一个干涸的河床。人类可能总在征服自然——要建桥,要跨过这条河,我们修建了很多东西,利用很多东西。但是这些人造物,一旦离开了自然的环境,就任何意义都没有了。实际上我觉得这个无奈的桥他无奈在:我们修建的很多东西,包括我们住的楼房、立交桥、汽车啊等等,都有可能在某一天成为没有用的东西。所以这幅作品的含义很深的延伸性。而且这张片子的色调让人看了以后,心里感觉很压抑。
第二名
墓地
作者:邹璧宇
拍摄时间:2007年
拍摄地点:湖北省武汉市东湖
图片故事:07年7月路过东湖看到成片的鱼群翻在水面上,掠过湖面的风都夹带着腥臭与死亡的气死。它们只能静静的躺在原本的家园现在的墓地里,被湖光山色高楼大厦怀抱着。
评论:
王晓军(绿色和平媒体与推广部,媒体经理):这一系列其实都很不错,我最喜欢这一张的原因是,背景里头隐隐约约是我们的家。我的家在哪?就在墓地的旁边!所以如果不去警醒不去做一些事情,可能会来不及。绿色和平一直强调的是行动带来改变,行动就是现在。
叶南(《华夏地理》杂志,执行主编):《墓地》这组图片非常精致,精致得已经像日本的风格,有浮世绘的感觉,构图非常讲究。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在美学造型里有叙事:污染这么美,很反讽。这种反差太强烈了,会让人觉得:怎么会是这样?怎么可能是这样?然后会吸引人停下来看:原来这个不是我经验中的那种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幅作品有冲击。
三江之城(1)
作者:朱朝
拍摄时间:2008年
拍摄地点:重庆市朝天门 长江与嘉陵江在此汇流
图片故事:重庆,三江汇流之城。滚滚长江自西南奔腾至此,与嘉陵江、乌江会合东去。川流不息的江水滋养了该城独一无二的人文气息。然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现代繁荣正使这座具有悠久历史沉淀的城市变得面目模糊不清。
评论:
叶南(《华夏地理》杂志,执行主编):从叙事能力这个角度来说,《三江之城》这一组毫无疑问胜出。在讲人和水的关系的时候,作者的层次非常丰富。他看重人跟水的关系,不光在讲污染。污染是怎么回事?污染是很多事情造成的。人要在世上生存,人怎么跟城市斗争跟农村斗争,跟自然环境不可开交的那种关系,我觉得这组作品都有覆盖:江边是餐厅,远处有轮船在走。这组作品呈现了一个世界,让你可以凝视这组作品很长时间。解释的开放性,和故事的层次,使这组作品在叙事上非常有优势。
万欣(色影无忌摄影网,编辑部主任):《三江之城》这一组,作者特别重视画面中的人。每个画面中都有人,作者注重用人来表现出和环境的关系。
第三名
长江源4
作者:徐晓光
拍摄时间:2007
拍摄地点:可可西里卓尔改措的冰积垅
评论:
叶南(《华夏地理》杂志,执行主编):对于摄影对象,我们常说,拍人拍的是瞬间,拍空镜拍的是作者的理解。为什么从世界里选择那么一块放到自己的框子里?为什么要这一块?这一块为什么会有冲击力?……当然这也是美学,这里有作者对环境的理解。在所有的空镜里,在所有的风景照片里面,这张很特殊。从技术上来说从美学上来说,这张都很不错。
马进(《文明》杂志社,总编助理):我觉得这幅作品是从源头上来说水的问题的。这幅作品不仅仅是反映了河流的问题,而是讲到整个的环保议题,包括气候变暖对河流的影响。说到河流面临的危机,不仅是污染这方面,有可能源头就没有水了。三江源冰川在消融,那冰川都没有了,上游都没有水了,那下游怎么可能有水呢?这张片子让人感觉到那种脆弱感。另外,我觉得很写意的一点是,冰块当中的洞是像心的形状,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故意而为。冰在融化,好像是在流泪似的。而且旁边的山都已经沙化得很厉害了,沙子吹到冰上,反映出三江源头的环境的恶劣程度。
王晓军(绿色和平媒体与推广部,媒体经理):这张图片给我印象很深,它能够让人看到,冰很脆弱很薄,而且已经有一个特别大的洞在里面。实际上,我们的地球也是如此,很脆弱、危机重重。
三江之城(4)
作者:朱朝
拍摄时间:2008年
拍摄地点:重庆市朝天门 长江与嘉陵江在此汇流
图片故事:重庆,三江汇流之城。滚滚长江自西南奔腾至此,与嘉陵江、乌江会合东去。川流不息的江水滋养了该城独一无二的人文气息。然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现代繁荣正使这座具有悠久历史沉淀的城市变得面目模糊不清。
评论:
叶南(《华夏地理》杂志,执行主编):我挺喜欢两个人在互相拍照,我觉得这很有意思。作品的中心就是两个人,而这两个人都对水感兴趣,都对与水有关的世界感兴趣。而我们在看他们,就有很多事情可以讲,而不是只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要说明污染多么多么的严重,只给读者看污染,给读者看鱼死了,草死了,就太疲惫了。读者有很多读图的经验,受过宣传的轰炸,给他们看那些重复的东西会很无聊,他们会马上就翻过页去。
王晓军(绿色和平媒体与推广部,媒体经理):每个人对摄影作品有个人的理解,我对这张作品的理解是:对于这个世界,本身大家看待事情的角度不一样。譬如说有的人看重经济发展,使劲挣钱就是好的;有的人觉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去关注环境问题。
河边学童
作者:老罗
拍摄时间:2007年5月
拍摄地点:山西省-黄河偏关段
图片故事:在黄河岸边逡巡,被厚实的黄土裹挟着,走进静谧的小村镇,跟质朴的村民简单寒暄几句……内心越来越多充溢着温暖、踏实、轻松的感受,想 象中的回家就是这样。这里人文太深厚了,不是走马观花能领略的。贫瘠、滞缓和平淡的表象下面蕴涵的是博大、永恒与摄人心魄的力量和宝藏。
评论:
马进(《文明》杂志社,总编助理):我们的主题是人和环境的关系,人和江河的关系,因此这张是比较切题的。这些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在河边学习,可能也在河边玩耍。河对于他们来说,是身边很平常的东西。就是这个身边很平常的东西,如果说我们这些成年人不去好好地保护她,可能将来就不会有河。他们身边没有河了,那生活也就不是现在这样了。
王晓军(绿色和平媒体与推广部,媒体经理):关注这张图片可能是因为有特别多的个人感情在里头。这是在山西碛口附近拍的,旁边就是黄河,离我的老家比较近,从这张作品我看到自己的记忆,让我特别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