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为全球经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据估计,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3.5%(IMF, 2021),全球贫困人口也出现了二十年来首次增长(世界银行,2021)。商业企业关闭、大规模失业和经济衰退只是疫情对经济带来的短时重创,从长远来看,疫情的影响远不止于此,疫情中暴露出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问题,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蒙上了阴影。为抗击疫情,世界各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政策措施来提振经济、实现复苏。截至2021年1月,全球采取的经济刺激规模高达16万亿美元(IMF, 2021),接近全球GDP总量的18.9%。除医疗卫生和失业救济,大量资金涌入了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等各行业,将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全球经济体中,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复苏备受世界瞩目。2020年以来,中国政府围绕“六稳”和“六保”目标,同时更加关注增长质量,逐步恢复经济增长势头。绿色和平在《搭建绿色与包容发展的政策框架》中分析指出,多种“绿色元素”渗透在中国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投资和消费政策中。2020年5月,全国人大批准了规模6.35万亿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包括新增财政赤字1万亿,特别抗疫国债1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和中央预算内投资6000亿。中国复苏进程的含“绿”量有多少?我们对2020年中国经济复苏过程中财政支出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试图通过分析财政支出规模和投资流向对中国各省复苏进程的含“绿”量进行评估。
本文使用的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公开数据(政府工作报告、信息公开平台等,未包括港澳台数据),信息披露和相关新闻报道。“复苏支出”指经济刺激总额,包括抗疫特别国债、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减税降费三个维度,“绿色支出”指用于新能源、绿色交通、生态保护等促进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包容性支出”指用于防疫、社会保障和就业等促进民生发展的财政支出,具体定义和分类标准详见“方法解释”。
在各省复苏投资中,产业园区、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是投资重点,占据了九成抗疫国债和六成以上新增地方政府债券投资。其中,在新能源、绿色交通、生态环保、农林水、自然资源等领域识别出来的绿色投资项目,占复苏总投资不足一成。
在领跑组中,天津作为新增政府地方债券中绿色项目投资比例最高的省份(58.14%),有近500亿的专项债券投入了生态环境项目。西部省份贵州、云南、新疆、甘肃也在绿色复苏中一路领跑,侧重农林水、污水处理和绿色交通投资。
快跑组包括了GDP总量排名居全国前10的广东、山东、浙江、河南、四川和湖南,目前该六省新增地方债券绿色项目投资均超过12%,而复苏总投资均小于其GDP总量的9%,从经济实力看,该六省有条件成为绿色发展的领跑者,需加大投资力度。
不少能源生产大省和煤炭大省在绿色复苏支出上暂时落后,内蒙古在潜力组,安徽、山西在追赶组。虽然此前绿色和平在2020年“绿色复苏”舆情观察中发现“绿色复苏”“低碳经济”“可再生能源”等政策关键词在内蒙古、安徽、山西等省“十四五”建议相关政务信息中被较多提及和强调,但上述各省实际资金投入暂时难以匹配其政策讨论热度。
2020年,在与全球共抗新冠疫情的同时,中国实施了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率、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减税降费帮助企业纾困等多项措施有效缓解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促进了社会复苏,GDP总量实现了百万亿历史突破,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然而,“绿色与包容复苏”并非一蹴而就,通过财政数据分析,我们看到全国复苏进程尚不平衡。从投资规模看,一部分省份资金投入较低,未给予“绿色与包容复苏”足够的资金和政策保障;从投资流向看,流入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领域的投资占据主导,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仍待提高。
目前全球对疫情期间实施的绿色经济刺激综合效益评估仍然十分有限,综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韩国等国家的经验,OECD认为,绿色经济刺激可以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影响(OECD, 2020)。为了更好地评估中国绿色复苏进程,分享中国政策经验,建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