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
甄别商家和平台是否真的在减碳

号称“低碳“甚至“碳中和”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但你需要擦亮眼睛,识别真假。
真正的“减碳”、“低碳”或“碳中和”产品,意味着生产者和服务提供者会在生产、运输的过程中选择低碳排放或零排放的生产方式。比如,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使用更节能的工艺、采用循环包装和零碳物流等等。

然而,一些公司是通过购买碳信用额度,来抵消其商品或服务实际造成的碳排放。这种只是在“账面“上消除了碳排放的“碳中和产品”,其实际减碳效果是值得怀疑的。

要想鉴别单个产品或服务是否真的低碳,实为不易。不过,相比单一的产品是否低碳,产品背后的企业是否实现了至少自身运营范围的碳中和,意义更大。而这方面的公开信息也更容易找到。另外,即使还没有实现碳中和,负责任的企业也至少会设立科学碳目标或其他基于科学的碳中和/减排目标。

最后,由于互联网平台在方方面面都影响着我们的消费选择,你也可以留意自己常用的平台是否设立了自己的碳减排目标。

第二步
思考你的消费是否真的在减碳

花样繁多的“碳积分”、“碳账户”,给很多人一种“―举一动都能轻松减碳”的错觉。但行为具有实际减碳效果的前提是,这一新行为相比被替代掉的原始行为,碳排放量更低。这也就是行业里常说的“额外性”。

我们需要比较新旧行为的差异,避免做出事实上并不减碳的消费选择。例如,尽管使用节能家电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但也可能出现消费者因电费支出减少而增加对电器的使用,进而导致总碳排放量反而增加的情况。又如,我们可能因受到减碳量兑换优惠券的激励,而购买更多本身并不需要的商品,从而导致额外的消费排放。

低碳消费小TIPs:
  • 减少冲动购物,选购自己真正喜爱的物品并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
  • 把企业气候行动表现当作自己消费选择的重要维度;
  • 多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搭乘公共交通、或叫网约车时主动选择电动车和拼车等;
  • 行使消费者的权利,向商家和平台表达对气候变化的关切,比如向电商、外卖平台反馈商家的过度包装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