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牌详情

Cards Details

稀有动物制药

部分传统医药知识对珍稀动植物的依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冲突。化解这一冲突,需要构建技术、法律、思想观念协同的框架。

根据世界自然联盟 IUCN 的报告,2004 年到 2014 年间,全球范围内有超过 100 万只野生穿山甲被从野外抓获并贩卖,以满足中国和东南亚市场对传统药物的需求[1]2009 年中国科学家对比穿山甲鳞片和猪蹄甲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现,二者所含的氨基酸类型和含量基本相同,临床也有用猪蹄甲代替穿山甲鳞片成功治疗的先例[2]2020年穿山甲从《中国药典》中除名,在其编制大纲中明确提出野生资源枯竭的品种将从药典退出[3]。同年91日起实施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也明确规定,含国家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药品,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国家科技、卫生和医药管理部门出台多项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珍稀濒危药材保护和替代品研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已批准的人工药材包括人工冰片、人工麝香、人工牛黄、体外培育牛黄、培植牛黄、人工虎骨、人工虫草菌丝、人工天竺黄等。通过化学复配、生物转化等方式研发的人工替代品,不仅解决了牛黄、麝香等急缺动物药材的供给问题,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4]

地球上的人类

就像同处于一艘

宇宙飞船

© Greenpeace East Asia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