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牌详情
Cards Details
消费主义在多个行业加剧了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衣食住行各方面推动气候变化。以时尚服装、电子产品、和食品消费三个领域为例:
快时尚模式下服装生产和丢弃量激增。联合国数据显示,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约占全球总排放的10%,已成为仅次于石油业的第二大排放产业。全球服装产量在过去20年里翻了一番——2000年约生产500亿件衣物,近20年后这一数字增长到1000亿件[1]。消费者购买衣物的数量比2000年多出约60%[2],“买得多、弃得快”的消费习惯导致海量衣物被废弃处理。
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加速,也带来了显著的碳排放和电子废物问题。全球范围内,电子消费品(如智能手机、电脑、家电等)的生产高度能源密集,其供应链涉及采矿、制造和运输过程,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同时,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消费者频繁换新机,使电子垃圾激增。研究机构 TechInsight 的分析显示,2023年智能手机的全球平均更换周期约51个月,中国用户的置换周期较全球平均略短,超过40个月。[3]
食品浪费也是消费领域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全球每年约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损耗或浪费(约13亿吨),生产这些粮食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高达 33 亿吨 CO₂ 当量[4]。如果把食物浪费当作一个国家,其排放量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位居全球第三。食物生产从耕种、施肥到收获、运输都耗费资源并排放温室气体,最后却有巨大比例未被食用就被丢弃,等于这些排放完全是“无谓的”。造成浪费的原因在发达国家主要是消费端过度购买和丢弃,在发展中国家则多是储运不当和供应链损耗。
在认识到过度消费对气候的危害后,全球和中国都出现了探索替代性消费模式的趋势,包括倡导简约生活方式、发展共享经济和循环经济等。
极简主义消费的简约生活理念在一些国家兴起,主张以减少不必要的物质消费来提升生活质量和降低环境足迹。许多消费者开始反思消费主义带来的负担,尝试减少购买、延长物品使用寿命,以此过上更简单且可持续的生活。
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从小众走向主流仍面临诸多障碍。首先,现代社会长期形成的消费文化和价值观很难改变。广告和社交媒体不断刺激购买欲望,很多人将拥有大量物质与成功幸福挂钩。减少消费在短期内可能被误解为降低生活品质,一些消费者对此心存顾虑。经济结构层面,高消费也往往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如何在追求环保的同时保证经济和就业,也是政策上的难题。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3 年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仅约 40%,远低于全球平均约 60% 的水平,未来消费增长潜力仍然巨大。公共消费仍被视为重要的“增长动能”。[5]如果不转变发展模式和消费观念,消费规模扩张可能带来更高的碳足迹。
总体而言,全球和中国都面临生活方式与碳排放的挑战:在满足发展和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如何引导消费行为走向低碳可持续、使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对于实现气候目标至关重要。
© Greenpeace East Asia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