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展览预告 | "万物生长 悦在其中" ——生物多样性互动艺术展

修复自然 绿色和平行动派
2021年11月09日 06:34

「 行动带来改变 」

Positive Change Through Action


今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成为了全民热议的话题。


11月9日至11月30日,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联合绿色和平,在北京朝阳大悦城6层悦界空间举办“万物生长·悦在其中”生物多样性艺术展。我们以COP15的举办地云南为窗口,从雪山之上到热带雨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式把“遥远”的生物多样性带到大众面前,希望大家在互动的过程中,对生物多样性以及它与人的关联有更深刻的认知。


图片


从云南开始,走近生物多样性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办地的云南,同时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土地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4.1%,却有着从高寒山地到热带谷地的完整生态系统,保存着许多珍稀、古老的生物类群,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今年上半年,绿色和平和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邀请几位热爱当地自然风物的云南人(即“家乡宝”)一起沿澜沧江顺流而下,以本土的视角完成了一次对云南的探索之旅,其间,拍摄记录下云南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完整的生态系统、当地人和自然和谐的共生关系呈现在系列纪录片《家乡宝返滇记》中。

几位“家乡宝”里,有科普高山植物的视频博主,有自然纪录片制片人,有可持续旅游倡导者,也有傣陶技艺传承人。他们在云南多种多样的自然风物中成长,也感受到这种宝贵的“多样性”在高速发展的喧嚣中褪色的可能。

在这次互动艺术展中,我们把《家乡宝返滇记》的故事带到了现场,以互动艺术展为载体,让大家跟随着“家乡宝”的脚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图片

艾几站在迪庆州的澜沧江边,与曾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的自己对望。© Greenpeace / Yan Tu

图片

李茜站在大理漕涧林场的草甸中,与上海弄堂里的自己对望。© Greenpeace / Yan Tu

图片

妲妮在无量山下的泉眼旁与广州楼宇间的自己对望。© Greenpeace / Yan Tu

图片

邱以胜站在西双版纳的澜沧江边,与星光夜市中的自己对望。© Greenpeace / Yan Tu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艺术,向自然致敬

在这次展览中,我们邀请了艺术家和“家乡宝”一起,以装置、插画、漫画、陶器等创作形式,表达他们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感悟。

图片
© Greenpeace / Yan Tu

以亚洲象、西黑冠长臂猿、翡翠龙蜥、绿绒蒿等动植物为参考,艺术家用细腻的笔触和鲜明的配色创作了8幅艺术插画,构成了展览的主视觉。

图片
© Greenpeace / Yan Tu

何情用类似建筑工地围挡的蓝绿色纱网做成山水形态的装置。网状材料本身寓意着保护、支撑,与其最终呈现出的青绿山水景观相呼应,从而引发观展者对环境问题的联想。这件作品混合了多种观看视角:远观,近观,内观,外观,剖面观等,观众可以进入山体随意停留移动,通过身体的移动带动视觉的移动,感受变幻的风景;也可以选择远观,透过透明的材质看到整体装置的内外结构,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和体验。

图片
© Greenpeace / Yan Tu

把来自云南的传统手工造花草纸,用一种自然而又亲切的方式、与灯光相结合,希望大家能在光影中,体验不一样的自然之美。

这组装置使用的纸张以云南的构树皮韧皮纤维为原料,经匠人们以浇纸法精心制作而成。纸张内的三角梅等装饰花草都是当地常见的植物经自然阴干压制,制成花草纸后可以长时间保持原有颜色。不同植物的形状和颜色组合,让花草纸的图案更富有变化。

图片
© Greenpeace / Yan Tu

将捡拾回来的象粪晒干、过筛,再用清水反复淘洗之后烧制成灰,与长石或泥浆调配,可以制成配方不同的釉料。西双版纳的雨林可以为大象提供一百多种植物作为食物,当这些植物间接地通过象粪成为釉料,赋予陶器崭新的色彩,自然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紧密关联也似乎变得具象化了。

图片
© Greenpeace / Yan Tu

小剧场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拉洋片”,参观者可以通过摇动手柄,旋转卷轴,观看以8种动植物为主角的漫画故事,了解生物多样性是如何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从而帮助人类应对环境危机的。

视、听、闻、触摸,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互动,是感受自然、感受生物多样性的最佳方式,也是这次线下展的一大亮点。

图片
© Greenpeace / Yan Tu

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品种,它们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我们收集了一些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根据它们的形态与颜色、分别以标本墙、触摸盒、闻味台的形式展示给大家。从玉龙雪山的云杉果实,到可以在高海拔地区种植的水稻“老黑谷”,再到云南人最喜欢的香料之一木姜子,都可以在展览中从视觉、触觉、嗅觉来与它们亲密接触。

图片
© Greenpeace / Yan Tu

无量山的猿鸣,亚洲象的嘶吼,普米族的插秧调,都是自然孕育出的动人旋律。我们将这些声音藏在二手回收的旧木盒中,来自于森林的木盒经过加工、消费、使用,最终面临被扔弃,在这里,它们将以另一种形式再次怀抱自然的呼吸。而我们给参观者们提供的“木质胎心听诊器”不但能够帮助参观者更清晰地听到来自遥远自然的声音,同时也象征着认真倾听自然孕育的万物心跳。

现场打卡,把“生物多样性”带回家
线下展还为到场观众准备了小礼物。我们把艺术家创作的物种形象设计成了徽章图案,只要参与互动,就能在现场选择你喜欢的物种,DIY属于自己的“生物多样性”纪念徽章。

同时,你也可以关注绿色和平行动派,在对话栏回复“万物生长”即可获得活动入场券,现场兑换专属徽章制作体验。

图片
© Greenpeace / Yan Tu

■ 关于生物多样性


当大多数人谈及生物多样性时,它更像是个枯燥无味的学术名词,事实上,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人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命及其多种自然形式。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所处的生存环境一起,组成了地球上丰富和变化的生物多样性。它随处可见,也与人类息息相关。


最新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显示:全球物种绝灭速度比过去一千万年间的平均速度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而且仍在加速。


目前,人类活动是给地球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森林湿地草原等陆地生境的破坏、对陆地和海洋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等造成了野生动植物减少和灭绝、森林和海洋等生态系统衰退和失衡。不仅如此,气候变化也在加剧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危机。在整个生态循环的系统中,人不是站在金字塔的顶端,而是与其他物种处于同一个圈层中。生物多样性受损也会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带来复杂的系统性风险:如粮食安全受威胁、自然灾害抵抗力降低、生计受损、传染病频发等。


所以,一旦我们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的系统性功能,我们终将把危险引向自己;当我们在说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并非指单方面保护其他动植物,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图片
此项目已在北京取得临时活动备案
生物多样性 · 目录
上一篇视频故事|“家乡宝”返滇记——雨林中的傣陶艺人下一篇自然的力量 | 云南篇:雨林中的工程师
修改于2021年11月09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绿色和平行动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