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

与洪共存 | 面对极端降水,城市何去何从?

2021年7月22日

短短几天,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已成汪洋泽国。

7月17日以来,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灾害侵袭,省内多个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个别水库溃坝,部分铁路停运、航班取消。省会城市郑州20日24小时降雨量达到624.1毫米[1],其中20日16时至17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打破中国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据财新测算,这相当于有107个西湖于一小时内灌入城市[2]。除郑州外,周边城镇同样受灾严重,荥阳市、巩义市部分地区都出现断水断电断路情况。

郑州遭遇强降雨,在经三路、农业路上,市民推着自行车走在积水里,旁边的汽车即将被没过车窗。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7月21日3时,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将将防汛Ⅱ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而这场历史罕见的暴雨,目前已导致33人死亡,300.4万人受灾[3]。

千年一遇的暴雨,与措手不及的城市

特大暴雨打破了人们对大城市远离自然灾害的印象。

据中央气象台,郑州此次的极端强降水的最大小时降雨量已超过1975年“75·8特大洪水”的在河南林庄录得的198.5毫米,气象专家认为郑州此次降水强度超千年一遇[4]”。

创纪录的特大暴雨对于郑州这样在历史上雨量并不丰沛的内陆城市来说,既意味着城市本身的应急体系将面临严峻考验,也意味着几乎没有先验经验可以作为参考。医院停电,地铁被淹,交通瘫痪……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声音也开始质疑相关部门的预警与灾害应对是否存在滞后现象。

郑州GHCN气象站点年降水量历年变化 1951-2020年郑州站年降水量平均值651.5mm,而7月20日24小时雨量与全年降水量相当。数据来源:NOAA-GHCN

事实上,从气象预报的发布,到城市居民真正认知到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避险行动,其实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旦出现失误,城市中人口高度集中、依赖外部物资和能源供应的特点,反而将成为城市应对灾害风险的阿克琉斯之踵。面对自然灾害,城市真的束手无策吗?

在这方面,北京前不久针对暴雨做出的一系列预警可以作为借鉴。经历了7·21的惨痛教训,2021年7月11日,针对中央气象台准确的暴雨天气预报,北京市防汛办通过短信方式发布预警信息,建议市民避免到山区、河边露营,甚至建议周一全市不涉及城市运行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采取弹性或错峰上下班,电视台滚动播出暴雨橙色预警信息。此外,高速公路、机场、列车、市内公共交通都各自进行部署,并在微博等渠道发布官方消息。“气氛已到位”、“等雨来”等调侃成为了京津冀地区居民社交平台上的热词。而正是这种从官方到民间对暴雨预警的重视,有效地降低了城市在面对暴雨时的应对压力,从而降低了灾害风险。

但是不是每次都要在大灾大难之后我们才警醒反思?对风险的重视和本身应对机制的建设是先决条件,各部门之前的充分合作和协调才能够让这些预警预报起到拯救人,挽救生命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一个气象预报。

城市气候风险报告:极端降水成为城市区域面临的主要气候风险之一

谁也无法预知下一次突破极值的降水何时何地到来,但几乎可以确定的是,极端降水等灾害性事件将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速愈加频繁。

中国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也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5]。《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指出,1961-2019年,中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呈现增多趋势[6]。而在城市热岛、雨岛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城区的高温和极端降水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高于周边地区[7]。

绿色和平发布在7月14日发布的《与洪共存——中国主要城市区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及未来情景预测报告》中指出,1961-2019年间,京津冀、长三角和广东省的高温和暴雨危险性等级均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00年后增加速率超过历史平均水平。在RCP4.5情景下,到21世纪末,每年大于基准期内95%分位点的极端强降水在京津冀、长三角和广东省部分地区都有显著增加——这意味着,像郑州这样的中原城市,未来可能也将暴露在更频繁的暴雨袭击之中

与此同时,城市面临的气候灾害风险不仅取决于极端暴雨这样气象学上的危险性因素,城市对灾害的暴露度和脆弱性两类因素同样起到决定性作用。后两者与人口密度,脆弱人口分布,地区在应对灾害中的意识、资金、能力和资源储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甚至医疗卫生水平等反映城市社会、经济、生态条件的指标密切相关。

对于这次受灾中心郑州来说,高度集中的经济产业和人口导致了更高的灾害风险暴露度;而像巩义、荥阳灾情不亚于城区的周边城镇,由于地处偏僻、救援物资和人力不足、老龄人口等脆弱人群比重高等原因,遭受灾害后可能更难恢复。

7月21日,巩义市米河镇群众在清理受陷汽车周边的淤泥。图片来源:新华网

城市应对气候灾害:找出系统中的“木桶短板”

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不仅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更与社会经济系统的风险预警能力,政策及市场体系,应对措施等密切相关。在这样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中,“木桶短板”效应变得尤为突出,即系统中最弱的环节,成为系统安全的决定性因素

回到郑州所面对的特大暴雨灾害上,在城市应对灾害能力的建设中,不应只强调硬件设施的改善,而是需要找出“木桶短板”,依靠预警和城市管理能力、通过人——机制——基础设施全面调动起来的系统工程,尽可能降低损失。

截止目前,河南省的灾情仍在持续。22日7时50分,河南省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安阳、鹤壁、新乡三地区部分地区降水量已达50毫米以上。除河南外,河北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过程累计雨量可达200到300毫米。

我们希望盘旋在灾区上空的阴云早日消散,因暴雨而身处困境的人能够早日度过难关。在这之后,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来说,如何反思并应对愈加频繁的气候风险大考,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参考资料:

[1] 央视网 | 8组数据直击河南暴雨救援现场,河南,中!https://news.cctv.com/2021/07/21/ARTI8AGLrlWjveZw2yP2xtKD210721.shtml

[2] 财新 数字说|相当于107个西湖一小时内灌入郑州 暴雨劫城何来? https://datanews.caixin.com/2021-07-21/101743343.html

[3] 澎湃新闻,河南洪涝灾害已致33人遇难8人失踪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691036

[4] 郑州日报, 专家从气候学角度分析认为郑州特大暴雨千年一遇 http://www.ha.xinhuanet.com/news/2021-07/21/c_1127678298.htm

[5] 秦⼤大河, 张建云, 闪淳昌, 宋连春. (2015).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 科学出版社

[6]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 (2020).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2020). 科学出版社

[7] Lin, C. Y., Chen, W. C., Liu, S. C., Liou, Y. A., Liu, G. R., & Lin, T. H. (2008). Numeric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precipitation over Taiwa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2(13), 2934-2947.

此项目已在北京取得临时活动备案

相关阅读

08
2024.04

绿色转型金融观察 | 中国气候投融资试点进展

本文旨在梳理当前中国气候同融资试点进展和相关案例经验,为有关部门和行业提供参考。

08
2024.04

绿色和平×局部气候调查组 | 工作究竟在哪里找?

绿色和平与局部气候调查组采访了几位就职于绿色产业的年轻人,并结合他们的经历与思考,创作了这样一个虚构作品